close
「不死傳奇」之羅文
適逢十大中文金曲三十而立,香港電台特別製作電視特輯《不死傳奇》,回憶六位樂壇閃爍巨星的風采。羅文、梅艷芳、鄧麗君、張國榮、黃家駒、陳百強,一顆顆耀眼巨星,三十年來劃過樂壇的星空,他們耀眼的星光燃點了整個樂壇及港人的音樂心靈。憑藉他們的經典歌曲、珍貴演出片段及良伴的訪問,觀眾將可再一次回味他們的璀璨藝術生命。
「不死傳奇」之羅文
撰文: 倪秉郎 (香港電台節目監製、前《中文歌曲龍虎榜》節目主持)
今時今日,有些中文流行歌曲很「廢」。
這些廢物的特質是:語言混亂、思路不明、故意作態、自說自話。
對,沒有創作人的宏願是希望這些歌曲進入殿堂,旁及文學,並且長久進駐歌迷的心。也因此,目下的歌曲中的感情淺白,要即時觸動人心,但無須深深留情。
這些都是很現代,很短暫的感官活動。
唱此類廢歌的人,也像「廢人」。
廢歌手沒有任何音樂根底、沒有丁點創作能力,唱片公司的考慮是賣一個形象多於一個歌手,唱片監製接受的指令是找有知名度的人寫歌作詞,其餘也不必太認真了,因為唱片這個產品於出生後只等於一個該藝人的「宣傳品」,音樂及唱片中的流行歌曲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種唱片宣傳品的目標是造就人而非造就歌曲,於是廢歌廢人比比皆是。
在現今這廢墟中,喜愛音樂的人還能怎樣?
極端的朋友索性不聽任何歌曲,有些轉聽外語流行曲,有些則聽回某個時代的懷舊金曲。
我會介紹他們聽羅文。
聽羅文,我聽見歷史。
研究他的歌曲,就像追隨六十年代,然後流轉到九十年代……然後驚覺九十年代末期以後的粵語中文流行歌曲廢墟的出現。
羅文喜歡唱粵曲,吊嗓腔口的訓練不知不覺地上了身。
那時,他很「潮」,但未必看得起那些廣東音樂、白欖、龍舟、及小曲,所以完全沒沾染「賭仔自嘆」、「擔番口大雪茄」、「歌仔靚」、「飛哥跌落坑渠」;反而,他有留意那些歐西流行曲,及後他將粵曲置於一旁,追上西洋歌曲的激流。
一個廣州男孩十多歲來到香港,可以接受歐美英語流行曲,是因為他的父母都是中國的開放知識分子,唸過大學,自幼受西方舞台劇、電影、歌曲影響,還有六十年代的香港有披頭四潮。不甘後人的羅文,也就組成「羅文四步合唱團」,唱起歐西歌曲。
「羅文四步合唱團」的老團友佐治回憶說,羅文的英語是自學的,有點生硬,又有點奇怪,但他那種學習的努力,死不認輸,是無人能及的。
這種感覺相當像六十年代的香港的英語學習潮,並且認定是搵食爬升的必須語文技能。
「情侶合唱團」是羅文與肥肥的一個非常「騎呢」的結合。有人說,他們不太相配。
但那個年代,是娛樂事業冒起的年代,酒樓夜總會是跑碼頭基地,帶來大量現場歌唱舞蹈表演,求人甚殷。於是,情侶合唱團是溫飽現實的飯碗。同一個年代,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不同電視綜合節目的需求,單頭獨唱的孤寒乏味,使二人合舞合跳、二部和唱,變成特別。
香港是重要的衣食住行基地,但這不是羅文的唯一追求;跑碼頭可以解決一時生計所需,卻不能是永遠的停留。
羅文的選擇是,東走日本,向亞洲藝能及歌唱界少林寺取經,回來香港後就大露光芒。
此後,日本這聖地也吸引不少本港青年歌唱界人士遠赴深造,提升香港藝能專業水平。
我說,看羅文,看到香港的歷史。
那個年代,我們躲在家中,消耗了許多光陰看飯前、飯中、飯後電視劇,先以日本的青春劇集開始,再進佔家庭倫理古裝時裝親情故事本土電視劇,儘管每個晚上劇情都不同,但主題曲就是那一首兩首寫得相當大路及得體的流行曲。
我們經歷的,是一種不自覺被洗腦的日子。其中一位,「腦專科」就是羅文。
他受歡迎,是他的「中國味道」,他的「字正腔圓」,他比許多人都接近當時那幾百萬的香港中國人。
我說,看羅文,亦看到咱們流行樂壇的當年黃金歲月。
從日本回港後,歌藝舞藝已掌握得流暢自然,控制得法;《前程錦繡》一曲之後令其紅透半邊天。一切名利都在冒升,但他沒有停息,仍在歌唱事業的專業化中更進一步。
譚國基是他當年的經理人,林泰利是他的得力助手,他要有高水平的服裝、化裝、舞蹈。其後,他更招聘舞蹈學徒,訓練豹小子,使他們隨之表演及登台。這一切都是由羅文開始。
你可以想像,有一日你看見白馬王子歌手在開騷前於後台向主辦單位負責人索取歌酬是什麼嘴臉模樣,你亦可以感覺到,一個歌手兼任打理自己一切事務的人,會如何在表演期間不能集中地忙亂到一團糟。羅文的分工、分紅,有錢也給別人賺的故事,是專業,是一個藝能界專業應有的理性及清醒,而且這更能令表演藝術再上一層樓。
羅文的故事不止一個。
那年,他叫林慕德寫曲,他只要求一個「新」字,要林慕德盡情創作,於是林慕德放開一切枷鎖,寫了一首獨一無二Rap到盡的《激光中》給羅文,成就了一首當年「潮到爆」的流行曲。
交到羅文手中,羅文用盡「姣唱功」將歌曲推到一個新高峰。
我們津津樂道的是那種不斷的在創意領域的追尋。去世前,以香港樂壇看,羅文已是超齡歌手了,他那種老氣橫秋是蘊含多面善意的,他那種教訓是帶有前瞻的,他那些贈言是對其他歌手的專業忠告,所以沒有人把他當「阿叔」,只會把他看成是「前輩」。
同行的敬佩他,弟子們都尊重他,因為前輩之言,對新手老手都有啟發性。
容祖兒說,老師對表演的要求很高,2000年她首度開演唱會,老師是表演嘉賓,合唱《激光中》老師要求有形象設計,兩師徒用黑超眼鏡為裝飾,大跳狂舞,一新了那首歌的勁型表演。
祖兒這小弟子的專業追求,許多來自師父的提示,她永世不忘。
這個年代,人們的行為粗疏隨便,不用心不加把勁,不推前更進一步,表演事業更甚。
沒有維新的精神,造就了一個廢墟,每下愈況。
羅文不演電影電視,不拍廣告做代言人,他對歌唱事業的熱誠忠貞,目下無人能及。
想一想,可否憶記起天邊的一顆「不死傳奇」之星,它閃出不滅的純情之火,正祝福今日的香港歌唱圈自強不息。
都市日報
當今樂壇,一字記之曰:廢。
「不死傳奇」之羅文
撰文: 倪秉郎 (香港電台節目監製、前《中文歌曲龍虎榜》節目主持)
今時今日,有些中文流行歌曲很「廢」。
這些廢物的特質是:語言混亂、思路不明、故意作態、自說自話。
對,沒有創作人的宏願是希望這些歌曲進入殿堂,旁及文學,並且長久進駐歌迷的心。也因此,目下的歌曲中的感情淺白,要即時觸動人心,但無須深深留情。
這些都是很現代,很短暫的感官活動。
唱此類廢歌的人,也像「廢人」。
廢歌手沒有任何音樂根底、沒有丁點創作能力,唱片公司的考慮是賣一個形象多於一個歌手,唱片監製接受的指令是找有知名度的人寫歌作詞,其餘也不必太認真了,因為唱片這個產品於出生後只等於一個該藝人的「宣傳品」,音樂及唱片中的流行歌曲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這種唱片宣傳品的目標是造就人而非造就歌曲,於是廢歌廢人比比皆是。
在現今這廢墟中,喜愛音樂的人還能怎樣?
極端的朋友索性不聽任何歌曲,有些轉聽外語流行曲,有些則聽回某個時代的懷舊金曲。
我會介紹他們聽羅文。
聽羅文,我聽見歷史。
研究他的歌曲,就像追隨六十年代,然後流轉到九十年代……然後驚覺九十年代末期以後的粵語中文流行歌曲廢墟的出現。
羅文喜歡唱粵曲,吊嗓腔口的訓練不知不覺地上了身。
那時,他很「潮」,但未必看得起那些廣東音樂、白欖、龍舟、及小曲,所以完全沒沾染「賭仔自嘆」、「擔番口大雪茄」、「歌仔靚」、「飛哥跌落坑渠」;反而,他有留意那些歐西流行曲,及後他將粵曲置於一旁,追上西洋歌曲的激流。
一個廣州男孩十多歲來到香港,可以接受歐美英語流行曲,是因為他的父母都是中國的開放知識分子,唸過大學,自幼受西方舞台劇、電影、歌曲影響,還有六十年代的香港有披頭四潮。不甘後人的羅文,也就組成「羅文四步合唱團」,唱起歐西歌曲。
「羅文四步合唱團」的老團友佐治回憶說,羅文的英語是自學的,有點生硬,又有點奇怪,但他那種學習的努力,死不認輸,是無人能及的。
這種感覺相當像六十年代的香港的英語學習潮,並且認定是搵食爬升的必須語文技能。
「情侶合唱團」是羅文與肥肥的一個非常「騎呢」的結合。有人說,他們不太相配。
但那個年代,是娛樂事業冒起的年代,酒樓夜總會是跑碼頭基地,帶來大量現場歌唱舞蹈表演,求人甚殷。於是,情侶合唱團是溫飽現實的飯碗。同一個年代,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不同電視綜合節目的需求,單頭獨唱的孤寒乏味,使二人合舞合跳、二部和唱,變成特別。
香港是重要的衣食住行基地,但這不是羅文的唯一追求;跑碼頭可以解決一時生計所需,卻不能是永遠的停留。
羅文的選擇是,東走日本,向亞洲藝能及歌唱界少林寺取經,回來香港後就大露光芒。
此後,日本這聖地也吸引不少本港青年歌唱界人士遠赴深造,提升香港藝能專業水平。
我說,看羅文,看到香港的歷史。
那個年代,我們躲在家中,消耗了許多光陰看飯前、飯中、飯後電視劇,先以日本的青春劇集開始,再進佔家庭倫理古裝時裝親情故事本土電視劇,儘管每個晚上劇情都不同,但主題曲就是那一首兩首寫得相當大路及得體的流行曲。
我們經歷的,是一種不自覺被洗腦的日子。其中一位,「腦專科」就是羅文。
他受歡迎,是他的「中國味道」,他的「字正腔圓」,他比許多人都接近當時那幾百萬的香港中國人。
我說,看羅文,亦看到咱們流行樂壇的當年黃金歲月。
從日本回港後,歌藝舞藝已掌握得流暢自然,控制得法;《前程錦繡》一曲之後令其紅透半邊天。一切名利都在冒升,但他沒有停息,仍在歌唱事業的專業化中更進一步。
譚國基是他當年的經理人,林泰利是他的得力助手,他要有高水平的服裝、化裝、舞蹈。其後,他更招聘舞蹈學徒,訓練豹小子,使他們隨之表演及登台。這一切都是由羅文開始。
你可以想像,有一日你看見白馬王子歌手在開騷前於後台向主辦單位負責人索取歌酬是什麼嘴臉模樣,你亦可以感覺到,一個歌手兼任打理自己一切事務的人,會如何在表演期間不能集中地忙亂到一團糟。羅文的分工、分紅,有錢也給別人賺的故事,是專業,是一個藝能界專業應有的理性及清醒,而且這更能令表演藝術再上一層樓。
羅文的故事不止一個。
那年,他叫林慕德寫曲,他只要求一個「新」字,要林慕德盡情創作,於是林慕德放開一切枷鎖,寫了一首獨一無二Rap到盡的《激光中》給羅文,成就了一首當年「潮到爆」的流行曲。
交到羅文手中,羅文用盡「姣唱功」將歌曲推到一個新高峰。
我們津津樂道的是那種不斷的在創意領域的追尋。去世前,以香港樂壇看,羅文已是超齡歌手了,他那種老氣橫秋是蘊含多面善意的,他那種教訓是帶有前瞻的,他那些贈言是對其他歌手的專業忠告,所以沒有人把他當「阿叔」,只會把他看成是「前輩」。
同行的敬佩他,弟子們都尊重他,因為前輩之言,對新手老手都有啟發性。
容祖兒說,老師對表演的要求很高,2000年她首度開演唱會,老師是表演嘉賓,合唱《激光中》老師要求有形象設計,兩師徒用黑超眼鏡為裝飾,大跳狂舞,一新了那首歌的勁型表演。
祖兒這小弟子的專業追求,許多來自師父的提示,她永世不忘。
這個年代,人們的行為粗疏隨便,不用心不加把勁,不推前更進一步,表演事業更甚。
沒有維新的精神,造就了一個廢墟,每下愈況。
羅文不演電影電視,不拍廣告做代言人,他對歌唱事業的熱誠忠貞,目下無人能及。
想一想,可否憶記起天邊的一顆「不死傳奇」之星,它閃出不滅的純情之火,正祝福今日的香港歌唱圈自強不息。
都市日報
當今樂壇,一字記之曰:廢。
全站熱搜